010-58707046

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借题发挥

来源:陈玲 2018-09-04 09:43:22

0.jpg

特别喜爱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就很像是对宇宙实相有诠释力的”实话“  。比如这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啥叫为学?就是学习呗。学习得用脑,对外来的知识,经由头脑的理解和记忆,变为自己头脑中的存储。至于我们为啥要长学问,这事打起心动念开始就各人不同,大多逃不过图个人生在世的立命、立身、立功、立言的范畴。


由此,为学,无非辗转而成全三方面之用:一为总结成学问 — 也就是把某一类知识或归纳或分类成有理有据的论述,或分解成能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论;二为把所习得的某一类知识向众人传播、和他人分享,转化为他人的思想行为而变得对大家有价值;三为把所习得的某一类知识直接兑现成物质上的收获。


老子说的为学日益,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个知识越积累越多的过程。但老子并没有说,知识积累得越多,一定就对人越有益有利。要使学习知识变得对己有利,就得知道在何时何处使用何种知识来有利于自己。这和头脑积累了多少知识,很可能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句话:知识不等于智慧。


为学,使用的是脑子的功能。而我们的脑子,可以理解为我们身上的某种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戕害自己的功能。比如说,学习所得的知识和方法,如果正好适合用于当下的情况,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就能帮助我们。但很有可能的是,我们所学得的知识,有可能是偏颇的、有可能因为我们自己的喜好和不喜好而变味串味的、更有可能是被我们贪得无厌的学习欲望堆积在脑子里,变成难以在致用的时候找到合适的知识,派得上正确用场的堆积物。


那么,直接将道学,比如《易经》和《道德经》当知识系统来学习,该能够避免为学的歧途了吧?据说,学习这类知识,不仅需要拜师,还得是从童子功起步。可这恰恰是我见过的最离奇的景象:会给他人掐指算命的得道高人中,大有逃脱不了自我灾难的人。有名如王林,受这么多达官贵人追捧,千算万算,懂得福兮祸兮的人终还是逃不出深陷欲望的侥幸心。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握不了的人,所学得的知识系统,也不过就是个谋生的工具,和其他人学习其他的知识,并无二致。


为学中不免会充满歧途 — 这歧途就是让我们将学习到的知识用错了地方、用错了时辰而坠落入自我戕害的陷阱。为学者进入歧途的最大诱惑因素,就是自己的心。


说到我们自己这颗心,可不就是乱象丛生吗,一点都不比心外的乱象世界逊色。我们头脑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不乐意顺从客观事实,特别喜欢执着于头脑的念头,不肯放下习得的惯性。比如,我们的身体在自讨苦吃,心也老大不情愿的时候,愚蠢的头脑会见了鬼一样告诉自己这样一个知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谁说今天吃苦的人,明天一定有福?谁说今天不吃苦的人,明天一定无福?天地良心,咱们说点实话好不好?实话就是:吃苦与有福之间可能有关联、也可能没有关联。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是想说,头脑可以是最聪明的,也可以是最愚蠢的;可以帮我们,也可以蒙我们,全凭我们为学后有没有智慧合适宜地使用知识。


这就过渡到老子的另半句话:为道日损。啥叫为道?就是摆脱头脑唠叨不停的知识和道理,用心、用灵性来悟出至简的道 — 那实相中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简单真谛,就是摆脱了脑子的喋喋不休后,用我们的心直接提取到感觉和洞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女生相亲一个各方面条件优渥的男生,在所有的道理和他人的目光下,都是一门再好不过的因缘,但只要她的心让她感受到不情愿,只有那种不情愿的感觉,才更近于道 — 两情相悦,就只有悦和不悦。如果两情并不相悦,头脑却非得按照其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设置来迎合,日后一定会有一错百错的错位,于道的错位,就是逆流而行,那才会让人受苦。再多有知识都无济于事


这又涉及到究竟什么才是道?我的理解,道就是自然 — “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 所谓非道,就是自己的头脑迷失在非自然非实相的知识系统而再不能自然而然。比如,树木不会为了给人遮荫而成林,树木只是成林了正好能给人遮荫,这是道。人却会想当然地要先立下为人遮荫的理想再努力去成林,这就是非道。老子所为“为道日损”,就显得有去伪存真的意思。那么为道,就是获得自然而然的自由的过程,也就是个越来越多地放下头脑的喋喋不休的过程。


总结一下,老子所言,“为学日益” ,是拿得起,“为道日损”,得放得下 ,以至于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便得进入自然而然的自由境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