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8707046

矫情一下什么是幸福

来源:陈玲 2019-10-15 19:30:00

认真研究幸福的人,我是说以此为职业的人,分两类,第一类人以思维来追求本质定义,他们是哲学家。第二类人先问什么让人幸福,然后找出所有让人幸福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他们是认知学家,也包括积极心理学者。

 

我一直就很抗拒跟随哲学家的诱惑。我眼中的哲学家是既不快乐、也不幸福的人。哲学家研究幸福,基本上就是在死死拥抱痛苦。你想啊,把自己锁在孤独致死、绝望透顶的情绪体验中 ,却阻隔自己对身体感受的接纳、切断自己对情绪体验的认可,只留下幽灵般的思维来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得说,我就是再喜欢他们的杰出发现,要我像他们那样活,绝无可能。

 

积极心理学者是让人感觉有舒适度的。他们就像在苦咖啡里兑了奶,还加了点糖,然后说:看,如果大家能这样来品尝生命,是不是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呢?不是他们的理论有什么不对劲,只是他们无法自证用自己的理论获得了幸福,说服的力度就要差那么一点。他们在把怎样获得幸福的法子说给别人听的时候,自己就不得不装作很幸福的样子。一假装,就需要压抑情绪、阻隔身体感受,又缺失哲学家的思维深邃,而且不一定自知。

 

王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是说到点子上了吗?我一直在尝试人课合一,也就是像王阳明说的那样,讲给别人听的道理自己得做到。我的体验是,体内那堆陈芝麻烂谷子的未解情绪会变成阻挡知行合一的罪魁祸首。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到知行合一,是需要有苛求自己的意志力的。可意志力是一股迫使自己的身体按照自己头脑认知到的正确逻辑行事的力量,很容易和情绪反应、身体感觉对抗。活到57岁的王阳明,持天赋秉异,做杰出贡献。但,一定就能说明自己真的就幸福吗?我只能说我不知道。

 

把幸福当理论来研究,肯定不是人类的荒唐。只是我觉得幸福是最不需要从别人那儿去找证据,最不需要用思考、用推理来验得的。幸福只是个体生命对感受愉悦的程度的体验。自己感觉到了,就知道了。比如我国庆假日回到南方的家,闻满园桂花香已然愉悦,又勾连着儿时记忆,那种幸福感,不需要理论说明。

 微信图片_20191014150856.jpg

但偏偏有人细细研究了幸福的尺度,居然还研究得让我很有兴趣插嘴对聊。这人就是认知学和心灵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他认为人的记忆分为短期和长期,并根据时间尺度的不同把“自我”切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以秒为单位的意识自我 — 存在于瞬间。意识自我的容量有限,只能用来存储当下。他认为,意识自我的愉悦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

 

另外一个自我存在于小时这个量级的时间。当我们对一件事过于专注,这件事的内容就会占据我们绝大部分的意识。他把这称为心流自我。心流自我带来专注的幸福。

 

当我们把目光拉长到整个人生的长度,我们的种种经历和选择,如果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重心,就会派生出一个更大的自我,这个自我就是使命自我。它能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也就是整个人生长度上的幸福。

 

丹尼尔·丹内特以时间为单位来阐述幸福,对我有启发,也有质疑。

 

他说的意识自我可以瞬间获得的愉悦体验,是最容易获得的,也是身体面对世界最直接的反馈。只是愉悦稍纵即逝,难以持久。我同意这个观点。但这里有几个问题还需要讨论:

 

第一、他用意识自我来描述人类幸福的一种,可是,在人的生命存续期间,意识是一直存在的,局限于第一种幸福内来谈论意识自我,会让人感觉似是而非。我认为用感官愉悦来描述这类幸福,或许会更加准确。所谓感官愉悦,就是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觉。

 

第二、人的感官面对世界,不总是愉悦的。人类非常大一部分的不愉悦和痛苦,来自于感官面对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无论我们怎样追求感官愉悦,本质上都是在趋乐避苦。这既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痛苦之源。一切有为都会造业,个人的业不一定符合真实世界,会因为主客观不能趋同而让人主观上体验到苦。这样推演下来,以感官是否感到愉悦来衡量幸福,已然庞大到能驱动人的生命走向,无法用“以秒来计算,稍纵即逝,难以持久”来概括。人类对幸福全付努力的追求,不仅是基于要满足感官愉悦,还会演变为用和他人相比的优势来获得更大的幸福感的意识和下意识。说到这里,感官愉悦这个话题,就能归到人类无休止的对欲望满足的追求了。

 

第三、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每时每刻都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求的。那要怎么办?智慧的人不会活人被尿憋死,势必是在可能获得的情况下用付出更多努力来换取更多的感官愉悦;在不可能获得的情况下通过下调自己的欲求来让自己适可而止,从不悦转为较为愉悦。

 

再说说丹尼尔·丹内特说的“存在于小时为单位的时间内的心流自我”,我觉得用人与外物达到合一的愉悦感来描述,能涵盖更多一些。物我合一会让人达到忘我的境地,祛除我们对愉悦感追求的需要。在忘我的愉悦中没有恐惧和遗憾。我认同他的说法,物我合一,需要专注度。比如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很愉悦,完全不需要靠意志力支撑来完成写作,就符合了他的定义。我补充两点:第一、物我合一的感觉,不能靠意志力刻意追求。第二、物我合一不仅存在于用自己的天赋挑战难度的专注中。那么多人喜欢去旅游,也是追求融入到美景中,达成物我合一。他们不需要天赋,也不需要挑战点什么。

 

至于丹尼尔·丹内特说的使命自我,是说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就会幸福。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原本人生下来了就是被生下来了,并非有什么使命。生在山里靠山吃山,生在水边靠水吃水。一个人要是能够节制欲望的无度,顺势而为地满足自己的感官愉悦,还时不时地来点物我合一感,这一生是不是也算活得幸福了?只是,这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就变成了一场人生的证悟之旅。

 

要是不幸生在了兵荒马乱的荒谬年代,丹尼尔·丹内特认为那个叫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每天都看到有很多人毫无理由地被拖出去毒死,他却为了要完成书稿,最终活了下来。他的书就是后来鼓舞了无数人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他的经历让他明白,追求那些抽象的意义可能是徒劳的,现成的人生答案并不能回答每个人的生命困惑,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的困顿中挑战和领悟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或许是虚无和荒谬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力。这,是存在主义的人生观。

 

说来说去,我觉得幸福这事,无论怎么说,从自己个人生命体验出发一定不会错。我们的生命带给我们的体验是什么呢?就是身体、情绪、思维这三重过程交叠互动的体验。能够允许这三重过程通畅无阻地流经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真正活在这三重过程中,起码该算是生命通畅吧。所谓通畅,就是不潴留情绪、不拧巴身体,让情绪体验和身体感觉自然流动,不需要思维来帮助自己编造逃避不悦、回避痛苦的谎话。通则不痛,不痛,是感受到愉悦的基础。幸福的人悦享寿命、自证自圆的。看看那些得道高僧,高寿、圆融而悦润。

 

所以我更倾向于相信身心合一,脑来相助,才有幸福可言。也就是,尊重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身体本能的需求,并用自己的头脑来帮助自己的身心达成愉悦感,才是正解。要是反过来,用头脑来界定道理,然后迫使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身体感受符合头脑的想法,那就无解了。

 

感受到幸福的人不追求幸福。我在这儿矫情什么叫幸福,是为享受码字写作中人文合一的愉悦感。

微信图片_20191014151840.png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