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8707046

载舟覆舟的民意

来源:陈玲 2018-10-09 17:47:55

群体的动力,也就是民意,是领导者特别想弄清楚而后自如驾驭,又非常容易按照自我意图进入误区的领域。

美国沃顿商学院向Facebook员工民意调查发现:激励人们工作的三大动力分别是:职业生涯、团队和追求。这个调研报告说:大家的工作动机大同小异:都希望弄清楚 “我是谁”、“我在做什么” 和 “我为什么做”。

我是不买这个账的。

且不说人们面对这类调研会倾向于按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装饰自己的回答 — 语言不一定代表真相,就说睁眼就能看到的事实:其一、大多数人更关心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其二、太多人终其一生也不会问自己是谁;其三、大多数人做事只是惯性使然,并不一定审视自己在做什么;其四、说到大多数人思考的 “我为什么做?”,美国沃顿商学院还用调研吗?明摆着的事实:绝大多数人的行为都会自动地趋利避害,没有太多探索其他“为什么”的余地。领导者若试图基于沃顿商学院的调研结果来为员工量身定制这三类激励,那就真被坑到家了。

我倒觉得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说法更接近真相。勒庞试图说明:当一群人在某个阶段汇集在了一个有组织的广场(无论汇集在企业的“广场”还是汇集在总统选举的广场),就倾向于具备同一种心理诉求、有相同的行动目标,这就构成了一个群体。这种群体会出现三个特征:

一是低智力化 — 当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思维会出现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系列变化,呈现出“低智力”特征。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群体中个人智力的平均值。群体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会去关心证据和论述,更不会进行理性分析判断。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简单主张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支持。

二是自信心爆棚。作为个体的人在面对“胆大妄为”的事情时往往是既不敢想也不敢干的。一旦汇集成群体后,不但啥都敢想,而且啥都敢干。这样的群体心理基于两个原因:众多个体被集中起来之后,大家倾向于相信什么都可以轻易实现;还有就是,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消除了被惩罚的恐惧,不用担心被惩罚或报复。

三是情绪化、敏感化、急于行动。群体往往更关注情绪和情绪表达方式本身,而不在乎背后的证据、事实或逻辑。在激烈情绪的推动和传染下,群体非常敏感,并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他举例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推翻了路易王朝,要求民主自由,可是没过多久,还是这些群众,又兴高采烈拥护拿破仑当皇帝进行独裁。又比如希特勒蛊惑德国民众灭绝犹太人、巴黎暴动的民众攻陷巴士底狱,那么大区别的两种事,从民众的干劲上看,都是同样的热血沸腾。

从勒庞的研究推论:其一、能够激励群体采取行动的是领导者的表达方式对群体当下的诉求产生的激发作用。其二、人汇聚成群后的最大心理诉求,一定和获取或保有自身利益,迎合自身安全行为惯性,以及聚众取暖壮胆的倾向相关,一定和趋于群体的、情绪化的行动相关。

对领导者来说,驾驭民意,最要紧的是看清群体动力真相,站到群体视角下因势利导而后达成领导的目的,而不是从自己的理念出发来说教群众应该怎么行动。

对各路英雄而言,民意如水,应中国那句老话:能载舟亦能覆舟。且载舟还是覆舟,既无定势、亦无常态,全凭行市。比如范彬彬,载她的是民意,覆她的也是民意。如若被载之时作被覆之谦,被覆之时趋被载之气,也是对大起大落的颠沛人生做点综合统筹的平衡。比如马云退位。

对学者来说,拿民意当真理,好比对水成波涛汹涌之势生出激愤,挺身而出的正直感很是让人生疑。和真做学问相距甚远。

总之,民意总是为趋利避害的目的趁势而涌、借力而为。总是对欲驾驭民意者有大用、也有大不利。对不想裹入民意的人来说,就是当个观望潮起潮落的看客。

注:古斯塔夫·勒庞在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对群体的心理特征、情感和道德观念的分析。

回到顶部